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心理保健專家表示,生活中,我們在閑聊的時候總會聊到關于同性戀的話題,同性戀畢竟是少數人群,很多人都不了解同性戀患者,也不是很清楚同性戀患者在一起怎么過性生活,但是同性戀患者的心理不是簡單就能了解的。
因為免疫缺損疾病--艾滋病蔓延以后,很多的同性戀者身處其中,促使社會對同性戀的關注增多,但并不是同性戀直接導致了艾滋病的增加,而是因為同性戀者頻繁地更換性對象和不能有效地使用保護措施造成的。
同性戀的研究專家認為:同性戀不是犯罪,也不是邪惡,更不是心理疾病,只不過是有這種傾向的人將自己的這種愿望付諸實現。他們有屬于自己的感覺,他們只能自己選擇,而不能聽從于別人或社會所需的那種選擇。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對待同性戀應在一種科學了解的基礎上,有自己的角度和原則。
對同性戀做過深入研究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銀河在一項調查中發現:在同性戀形成的過程中的后天因素即社會、心理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最初的性經歷,即青春期的遭遇和經歷,而同性戀者的身份認同時間最早在14歲,最晚在29歲,年齡中位值是18歲。有調查對象明確提出:第一次性經驗極其重要,如果發生在同性朋友之間,就可能終生同性戀。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理和生理都渴望與異性的接觸,這種接觸最重要的還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但是大部分的男女友誼都會遭到老師和家長的猜測和干涉。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不能正常地與異性建立情感聯系,就很容易被同性迷惑。他們的情感失去了正常的釋放渠道,必然會尋找非正常的渠道,因為人的生理成熟在沒有心理成熟做保障的前提下,其結果可想而知。而此時形成的同性戀往往是肯定的同性戀,很難再有改變。
社會上出售的色情盜版碟沒有任何限制地進入未成年人的視線和手中,這些不健康的內容對一個在精神上沒有任何準備的孩子其刺激度超過了大家的想像。欲望被挑起,卻不敢與異性交往時,同性就成了目標。
幫助已經認同自己為同性戀者的青少年
很多青少年同性戀者仍然掙扎于對自身性傾向的認可中,也許還沒有向父母或同輩人公開自 己。他們也很少求助,他們害怕:一旦把自己的性傾向告訴了別人,他們會遭到拒絕或審判。
但同時,他們恰恰是最需要理解和咨詢的青少年。 輔導者通過張貼海報、散發小冊子或書籍等方式告訴青少年,這些話題是安全的。給父母閱讀的有關性教育的書單里,一定要包括有關同性戀的書籍。當青少年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同性戀或是雙性戀,準備和別人討論這一話題時,這樣的一個環境會使他們感到安全。
青春期對于同性戀者來說是特別具有挑戰性的一個時期。幼年時朦朦朧朧覺察到"與眾不同 "的感受越來越強烈。到了青春期的中期,一部分人會自我認同是同性戀,并且向同輩的同性戀亮相,但家庭成員和學校還以為他們是異性戀呢。
這方面的咨詢應該包括討論同性戀是怎么回事,解釋對同性戀的傳統觀念和誤解,提供讀物和參考源。很多青少年想向父母坦白,但害怕受到歧視。亮相通常會導致一場家庭危機。
父母也會像他們的孩子一樣,經歷吃驚、否認、反省、憤恨和痛苦等一系列過程。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父母得知子女是同性戀時所做出的反應,就像悼念死人的過程一樣。
在很多方面,失去了子女異性戀的性傾向等于一場令人悲痛的死亡,因為很多對異性戀的期待(例如婚姻、家庭、生兒育女)都隨之灰飛煙滅。父母經常要教育青少年,性行為有傳染性病(包括感染艾滋病毒)和懷孕的危險。
研究也表明同性戀青少年有更高的自殺傾向。經常產生自殺念頭的青少年迫切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而已經表露要自殺的人則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來調整其心態。
通過上面文章中關于同性戀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同性戀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他們在一起不單純是因為性取向,更多的是她們內心對對方的情感和依戀,同性戀有可能發生在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所以我們也要用正確的心態來看待他們的戀情。
推薦閱讀:同性戀的未來走向是什么
下一篇:辨別同性戀心理的方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同性戀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