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怎樣做好自殺干預?當身邊的人發生自殺的案例,我們聽到后總是會難以接受。但是,在心理受到震驚的同時,又會回憶起自殺者身前就有一些奇怪的行為和舉動。其實,這都是他們自殺的前兆,需要身邊的人做好自殺干預。
誤區之一是“漠視,讓干預的最佳時機錯失”。一部分老年人長年受病痛折磨,屬于自殺干預的重點人群。而且在實施自殺行為之前,可能會多次流露出輕生的念頭。屢屢向家人透露輕生念頭,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向家人發出的一種求生信號。可如果家人對此熟視無睹,甚至到交代后事那一刻仍毫無警覺,將錯失干預的良機。
誤區之二是“虎頭蛇尾,令干預功虧一簣”。自殺根據原因劃分有很多種,因一時的人際沖突而導致的沖動性自殺,可能通過短期干預便可獲得長期效果。而有些自殺受精神病性癥狀直接支配而產生,只要精神癥狀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自殺的風險就無法解除。暫時的精神好轉、面露笑容,只不過是種假象。這種假象欺騙不了醫生,卻能蒙蔽家人。家人無意中放松警惕,從而使得原本及時、有效的干預行動變得虎頭蛇尾,最終功虧一簣。
誤區之三是“過分相信非專業力量,導致竹籃打水一場空”。對于具有強烈自殺念頭的重度抑郁癥患者,即使專業的人員,對其自殺干預都感到頭痛。因為,就目前的技術手段而言,尚未有任何一種方法能立即消除患者的自殺念頭。目前通常的做法是,通過大劑量的鎮靜催眠藥,讓患者睡上好幾天,令其無法實施自殺行為,為抗抑郁劑起效爭取時間。而常見的是家人高估了自己的干預能力,有時候對非專業力量的盲目自信,換回的只能是一場悲劇。
誤區之四是“在生命面前談原則”。以自殺威脅的方式來跟別人討價還價,當這樣的談判不幸發生時,作為談判的一方,切忌以‘原則不可讓步’作為談判底線,對談判另一方提出的條件一口拒絕,哪怕條件是多么不合情理。正確的做法是,想方設法穩定對方的情緒,即使無法全部滿足對方的要求,至少也要讓對方看到希望。如果實在沒辦法,可暫時答應要求,因為這樣的協議在法律上是無效的,待危險解除后,再尋求解決辦法。很多時候,自殺威脅者往往是想以極端方式來引起社會的關注,并不是真的想死。因此,此類危機的干預者需弄清對方的真正意圖,方可在談判時游刃有余。
自殺者的自殺行為都不是一時興起的,往往是由于長久的心理影響而導致最終自身行為。所以,如果你發現身邊有自殺傾向的人,一定要注意做好預防自殺的心理干預,避免釀成悲劇。
推薦閱讀:五種心理病患者最易自殺
下一篇:精神分裂癥患者會自殺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自殺行為的常識會有哪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