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生活中提及到自殺大家都是不陌生的,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們都會聽說過自殺的現象,這種現象發生會給患者帶來的身體危害是比較嚴重的,直接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那么認識自殺行為的常識會有哪些?
自殺是指主體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自殺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自殺,其背后都有心理機制在推波助瀾。社會因素、生物學因素、病理學因素等均須通過影響人的心理因素才能發揮作用。不可忽視的是,大學生的自殺行為雖受制于一般的自殺心理規律,但也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由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
第一階段,自殺動機的形成。個別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打擊時,為逃避現實,將自殺作為尋求解脫的手段。例如,調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學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對大學生活難以適應,成績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無意義,便決定以自殺來尋求解脫。有個案例反映:自殺者借自殺作為對自己因做錯了事而產生的悔恨、懲罰,作為自罪自責心理的補償。如一位大學生在中學時,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進入大學后,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成績一直不好,自感對不起父母和鄉親,在強烈的自罪自責心理驅使下便采取了自殺行為。此外,有的把自殺作為***手段,從而使有關的人感到內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學生的父母離異,對他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給該生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創傷。在學習上、生活上幾經挫折后,該生便萬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殺來***其父母。
第二階段,自殺者平靜階段。自殺者似乎已從困擾中解脫出來,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情緒好轉,抑郁減輕,顯得平靜。這樣周圍的人真以為他的心理狀態好轉了,從而放松警惕。但這往往是自殺態度已經堅定不移的一種表現,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殺者心理狀態好轉的表現。因為發展到這個階段,自殺者認為自己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再為生與死的選擇而苦惱。因此他們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甚至表現出各方面的平靜。目的可能是為了擺脫旁人對其自殺行為的阻礙和干預。
第三階段,心理矛盾沖突。自殺動機產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殺者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難以最終作出自殺決定。此時,自殺者會經常談論與自殺有關的話題,預言、暗示自殺,或以自殺來威脅別人,從而表現出直接或間接的自殺意圖。實際上,我們可以看作是自殺者發出的尋求幫助或引起別人注意的信號。此時,如能及時得到他人的關注,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殺者很可能會減輕或打消自殺的企圖。這也是自殺行為可以預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礎。但周圍的人往往認為常喊著要自殺的人其實不會自殺,因而不太關注欲自殺者發出的信號,以致痛失救助良機。
通過以上文章內容的介紹,大家應該對于認識自殺行為的嘗試也都有了更多了解,在文章里對于這個問題也為大家做了詳細的介紹,希望能夠給更多患者在治療上帶來更大的幫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減少自殺的現象發生。
下一篇:自殺干預的四個常見誤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少年和婦女 是自殺高發人群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